數學科

 

課程宗旨:

  1. 批判性思考、創意、構思、探究及數學推理的能力;
  2. 理解及掌握數學的基本概念和計算技巧;
  3. 運用數學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;
  4. 透過數學語言與人溝通及表達意見的能力;
  5. 運用數、符號及其他數學物件的能力;
  6. 數感、符號感、空間感、度量感及鑑辨結構和規律的能力;
  7. 學習數學的正面態度及欣賞數學的文化內涵的情操。

長期目標:

  1. 提高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;
  2. 教導學生理解及掌握數學基礎概念和計算技巧;
  3. 發展學生的思維、傳意、解難及創造力;
  4. 加強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,以切合實際生活的需要;
  5. 透過基礎數學知識,加強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;
  6. 培養學生的「數字感」和「空間感」;欣賞數和圖形的規律及結構;
  7. 對數學學習持正面態度及能夠欣賞數學中之美學及文化。

學習範疇及內容重點:

 

 

課程運作模式:

  1. 上課形式:
  1. 以不同學階組別為教授對象
  1. 教學設計:
  1. 從學生的認知狀態開始,透過充分的具體經驗,逐漸形成不同抽象層次的認知,學習數學
  2. 因應學生的特質,選取合適的學習目標和內容,配合適切的教學策略,以照顧不同學習能力和不同性向的學生的需要
  3. 透過第一身經驗認識生活,並以數學方法整理生活經驗,解決生活上的問題;選材宜從生活著手,多採用日常生活例子,需要時更應補足一些缺少了的生活體驗,並從中建立數學認知。
  4. 適當地注入科技元素
  5. 建構更低斜度的學習軌道、刻劃更細緻的學習中途站,有助能力更低的學生進入學習狀態
  6. 多感官的具體學習經驗,並將學習體驗與簡單語言扣緊
  7. 小心分析學習成就呈現的形態和時機,確切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
  1. 學與教策略:
  1. 模仿:請學生模仿教師或影片角色的表現,可省去不必要的冗長講解
  2. 重複:要學生清楚一個過程,必須讓它反覆呈現。可以是教師是重複、影片重播或學生重演
  3. 輕微變化:藉連串的輕微變化,將學生從已經能完成的一項任務,帶到另一項新的任務或另一個更高的理解層次
  4. 扣緊語言:要求有口語能力的學生,以口語說出重點或描述重要過程;沒有口語能力的學生,可以盡量借助發聲裝置或其他肢體表達方式